
瀏覽次數:8006 日期:2023-08-12 來源:本站
編者按: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,教育、科技、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、戰略性支撐。“三位一體”的表述對新時代人才工作提出更高要求。面對新的戰略需求,如何正確認識人才、教育、科技、產業四者之間關系?又如何著力推動人才工作與教育、科技工作協同發力,與產業深度融合?
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:“教育、科技、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、戰略性支撐。”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教育、科技、人才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和深遠性影響。將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一體表述,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更高遠的歷史站位、更寬廣的國際視野、更深邃的戰略眼光作出的全新擘畫,為現代化強國建設指明了方向。
當前,我國正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,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,立足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,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勇前進。戰略范式的升級和轉變,要求人才工作與教育、科技、產業協同發力、深度融合,以加強與新戰略范式的協同呼應和戰略匹配,更好服務于國家總體戰略、人才強國戰略。
深刻認識人才在教育、
科技、產業間的紐帶作用
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知識生產與擴散方式的改變,科技、產業、人才的日益融合,正不斷改變人才培養、配置、使用和價值實現方式,人才發展已不再停留于原有的格局之中,既有的、傳統的、單一的就人才論人才的工作理念、方式方法、工作模式已不能適應新時代的需要。展現新時代人才工作的更大作為,釋放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更大潛能,需要堅持系統觀念,樹立大人才觀,推動人才工作和教育、科技、產業等各方面工作深度融合、協同發力,為現代化強國建設贏得更多的主動權、更多的發展空間。
從教育、科技、產業、人才四者之間的邏輯關系上看,人才發展的基礎在教育,高質量的教育是培養造就高素質人才隊伍的基礎;科技發展的關鍵在人才,高素質人才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根本保證;經濟發展的核心是產業,而產業發展的第一動力是科技創新。人才是根本,教育是基礎,科技是關鍵,產業是核心。必須從“大人才工作”的戰略高度,以人才為紐帶,探索構建教育、科技、產業、人才融合發展新體系,將基于“四個面向”的人才發展體系解構為有效促進“大教育”的科研系統、有效促進“大科學”的產業系統、有效促進“大產業”的教育系統,推進人才工作前后端有機對接。必須充分發揮人才工作一頭連著教育、一頭連著科技、一頭連著產業的紐帶作用,深入思考新時代背景下教育科技人才全面貫通的新特征、新趨勢,加快育人用人模式創新和體系效能提升,積極推動人才工作與產業體系建設相匹配,在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中展現更大作為。
加強頂層設計統籌
構建產才融合生態
——國家層面要完善組織推進體系,發揮人才工作合力,統籌推進產才融合發展,引導未來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。
鼓勵組建產業人才戰略聯盟,以產業鏈龍頭骨干企業為主,聯合高校、院所、金融服務機構等,形成聯合培養、優勢互補、人才共享的產業技術創新人才合作平臺。推進產業高端智庫建設,遴選培養一批院士、世界級創新人才和重點產業科技創新領軍人才,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國際知名度的重點產業高端新型智庫。匯聚“政產學研金服用”等各類主體,充分發揮各行業各部門作用,打造各種技術服務和交易平臺,直接服務具有創新需求的重點區域、重點產業和科技型企業,實現供需對接,構建配置優化、運轉高效的產才融合新生態。
——政府部門要善于推動產業發展與人才集聚同頻共振。
政府部門一方面要注重抓好各類技術研發中心、企業技術中心、科技成果轉化機構的協同,建立健全人才服務機制,最大限度激發人才創新活力,構建產才融合生態圈,實現產業與人才發展的雙贏。另一方面,要充分調動高校、科研院所、企業等主體積極性,引導這些主體圍繞國家產業發展重點需求做好人才培養使用工作。推進產才融合發展不是政府部門的獨角戲,需要政府、企業、高校、科研機構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、系統推進。企業是產業的載體,要充分發揮企業引才用才的主體作用。高校是人才培養和人才聚集高地,要圍繞地方產業發展需要進行專業設置。科研院所也是人才培養和人才聚集高地,要以國家目標和產業需求為導向開展科研活動。
卓越工程師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之一。2022年9月,教育部、國務院國資委聯合確定了首批18個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,這些學院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,探索工程碩博士有組織聯合培養的新范式。
注重平臺載體建設
推動產才融合發展
——打造集聚產業智力平臺。
一是筑牢產業人才基礎。實施吸引高校畢業生行動,為產業人才梯隊“蓄好水”“育好苗”。全面完善“雙師制”“訂單式”等培養機制,探索實施人才“校企雙聘”“校地企交流掛職”等制度。支持高等院校開設重點產業核心專業課,重點面向在校生和企業初入職人員開課辦學;鼓勵支持企業技術骨干到校授課。二是培育組織高端人才。聚焦重點產業和未來產業,培育一批既通生產、又懂市場的復合型“帥才”。定期組織優秀企業家到國內外知名高校學習培訓、到發達國家地區考察學習、到國有骨干企業掛職鍛煉,定期評選表彰“產業領軍人物”,培育造就一支高素質企業家隊伍。三是繼續深化柔性引才。通過“揭榜掛帥”、院士專家工作站、學會服務站等平臺,打破引才地域限制,引聚一批“候鳥型人才”,打造一批“域外飛地”。四是聚焦產業難題搭平臺。常態化邀請專家進企業問診把脈,組織企業家進高校院所參觀考察,與企業家結對子、交朋友,真正做到對接企業“深”、對接成果“準”、對接資源“廣”。
——給予各類人才更多機遇。
加速打造各類高能級科研創新平臺,為人才提供低成本、便利化、全要素、開放式服務和創新創業“一攬子”解決方案。強化金融服務,設立零擔保、低利息創新創業基金,滿足人才創業融資需求。構建鼓勵創新、寬容失敗的容錯機制,解除人才后顧之憂。給予人才更高禮遇。落實黨委直接聯系服務專家制度,聘請各類人才擔任人才生態監督員,暢通人才建言獻策渠道。持續開展專家人才世情國情科情產情研修班,強化政治引領。優化人才表彰獎勵制度,加大先進典型宣傳力度,推動形成敬才愛才的新風尚。給予人才更優待遇。優化線上線下綜合服務,完善高層次人才出行、家政、就醫等生活配套服務事項,積極解決人才子女入學、住房保障等基礎性問題,讓各類人才安心安身安業。搭建聯合攻關平臺。堅持以產業為主導、以項目為載體,整合用好各方面人才、科技、信息資源,推動企業與高校院所聯合開展科技攻關,解決關鍵技術難題。
精準發力聚焦特色
深化產才融合引領
——在政策環境上精準發力。
體現精準,找到痛點。在充分調研摸排產業、人才特點的基礎上,突出問題導向、需求導向,降低人才政策準入門檻,提出更加契合產業“痛點”、人才“癢點”的支持政策。
體現靈活,回應需求。政策的兌現流程簡便務實,內容一目了然。面對當下復雜多變的形勢,政策需跟上時代的步伐、回應現實的需求、解決具體問題,確保定期評估與適時更新,構建不落人后的聚才環境。
體現突破,激發活力。2023年7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《關于高等學校、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試點的意見》,強調要把推動高校教師、科研人員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作為統籌推進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事業發展的重要抓手,逐步建立激發創新活力、知識價值導向、管理規范有效、保障激勵兼顧的薪酬制度,進一步激發高等學校、科研院所創新創造活力。
——在特色產業領域精準發力。
首先,著重發揮國家高新產業園區引領示范作用,打造產才融合的先行區。產業項目注重人才要素,人才項目注重產業質態。聚焦特色領域產業,舉辦產才融合創業大賽,以賽代評、以賽招商,篩選對接更多產業發展急需緊缺的優質項目、優秀人才。其次,圍繞自身產業特色制定更有針對性的產業人才政策,打破人才政策和產業政策“藩籬”,實現結果互認、集成支持。再次,在人才集聚上,立足特色產業發展方向,釋放重大項目龍頭帶動作用,緊盯產業鏈上下游關鍵節點,吸引一批補鏈擴鏈增鏈的人才創業項目落戶,力爭打造出特色產業鏈上的高端人才集群。值得注意的是,通過產才融合,傳統產業也可以成為特色產業。
營造良好營商環境
擴大產才融合效應
——營造良好的雙創雙賦雙招雙引氛圍。
優化創新創業環境。以國家高新產業園區為依托,加大產業龍頭企業引進培養力度,建設一批“雙創”基地、眾創空間、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創新孵化平臺。聚焦科技成果轉化,探索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組織和激勵機制,加快建設高效可靠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體系,讓更多的科技成果盡快地轉化為生產力和競爭力。聚焦環境生態打造,堅持“不拼待遇拼服務、不拼重金拼環境”,不斷完善生態功能配套,加強人才安居保障,解決人才后顧之憂,以專業的服務、宜居的環境贏得人才信任、搶占發展先機。
雙向賦能、產才聯動,凝聚工作合力。推動產業布局與人才發展同步規劃,人才職能部門與行業主管部門共同制定產業發展規劃,確保人才工作嵌入產業發展戰略、定位布局、項目建設、政策保障,形成“抓人才不離開產業,抓產業不脫離人才”的良好格局。
建立健全“雙招雙引”機制。推動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同步部署,在招商引資中同步安排招才引智活動,實現人才、技術、資本、項目一體協同。
——強化機制保障,讓人才產業“同頻共振”。
人才是產業發展的不竭動力,產業是人才展翅高飛的重要載體,要讓人才產業共同進步,關鍵在強化機制保障,助力人才將更多時間和精力用到抓生產、促發展上來。
要構建鼓勵創新、寬容失敗的容錯機制,為人才營造更加寬松的成長環境,真正讓人才輕裝上陣、盡展其才。加強知識產權保護,形成行政執法、司法保護、仲裁調解、行業自律、公民誠信協同配合的知識產權保護格局,探索知識產權市場化保護新模式。同時要給予人才提供更多實惠,讓人才在物質上、精神上都有更大的獲得感,不斷激發人才的潛能和動力,讓各類人才安心、安身、安全、安業,全身心融入產業發展,聚集更多的人才力量,著力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;讓各個城市宜居、宜業、宜學、宜游,全方位服務人才成長,蓄積更大的產業動能,著力形成產才融合新高地。
好風憑借力,送我上青云。在新時代產才融合過程中必須遵循教育和科技規律,把握產業發展規律,順應人才成長規律,創造性地以產業激發人才活力,以人才助力產業發展,最終實現產業發展與人才集聚的螺旋式上升。
(作者單位:科技部人才中心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)
來源:《中國人才》雜志2023年第8期